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教育

高家裕(香港教師會會長、珠海學院文學院教授)

電話:(852)9070 5050

電郵: jiayugao@yahoo.com

論文摘要

我國以至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近年都銳意於社會及政治經濟的發展,以便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

在達成這一目標上,除了改進各種科技外,首要建立社會的共融性,建立和諧的社會,使大家群策群力。

另一方面,發展教育、提升教育亦至為重要,因為這是發展個人人格及技能、以及維持整體社會生命及文化向前發展的最重要途徑。當然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不二法門。

不過,就教育本身,不僅在教材內容、教育目標,須要彼此互相配合,以期能教育出以追求和諧社會、共同發展的學者。即以施教方式方面,施教者與受學者之間的和諧也是極為重要的。

和諧,不僅是人際關係的和諧,也是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因為非如此,不足以使人類維持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從來就重視和諧教育,本文主要在於把先秦以至後世在和諧教育中的概況略為敍述和討論。

目錄

壹、                前言

 貳、                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

      一、  和諧教育是中國文化的傳統

二、  仁愛是儒家典型理想社會的最重要元素

1、“仁”是施政的方針,也是政治的最高目標

2、大同、非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思想

三、  人與自然的和諧

1、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2、節約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參、                和諧教育的課程編排、內容和目標

一、  課程編排和內容

1、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備的六藝科目

2、六經教材,經史、哲、理、文學、修身、生活俱全

二、  和諧教育課程目標

1、明人倫、知本份、重恕道

2、教人以順天應人,與自然和諧

肆、                和諧教育的實施方式

一、  古人施教與學生關係融洽,因而效果至佳

二、  孔子實在是一位時尚及活力充沛的老師典範

       三、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1、有教無類是平等教育的具體實施

2、因材施教是對不同資質學生的適應及在和諧關係上學習的最佳方法

 伍、   結語

 

壹、   前言

 教育是建設社會、延續文化生命的不可或缺的途徑,在功能上,可從個人以

及社會兩個範圍來界定。

前者是個人的品德培養、人格形成、知識的取得、謀生及學習技能的鍛煉,以及個人的文化修養、價值觀、邏輯思考及推斷、藝術的品味與興趣的形成等,不同的教育方法與目標,對個人的教育功能有不同的發揮。

個人教育功能的發揮,擴而充之可以擴及於其家庭、朋友相交,社會上各個範籌的接觸以致服務於公司、社團、政府以至於國家民族。因此,其教育是否得到成功,又影響及其與家庭、朋輩、社會以至所接觸的社群關係,從而影響了不同社會層次的氣氛及發展。

    在後者,即社會方面,由於每個社會,無論是縱貫的不同歷史時代、抑或橫面的不同地域的民族國家,無不存在著這個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其宗教、民族意識、生活習慣以至價值觀等。因這些都是使社會融合,形成一個整體,連綿不絕發展;再加以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既具才智又投以辛勞,為人類發明、發現種種自然及社會原理,並將之轉化為具有效用功能的技術,使人類文化得以加添,生活上享用的物質與技藝更加豐富,人類文明得以更多彩多姿。

因此,教育作用之大,實無其他人類文化活動可以比擬。

貳、        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

一、                和諧教育是中國文化的傳統

 討論教育,可從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標、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來加以探討。

不過,無論是在教育的那一個方面,有一樣東西是貫串於整個教育領域之內的,就是“和諧”這一理念。

因為人類的社會,無論是民族或家族的延續、抑或橫的與同時代的各個環節的交往,和諧是相融、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在中國的文化之中,無論是傳統與現代,都非常重視和諧這一元素,因而在教育上,更是以這個因素來放在所有元素的首位。

和諧教育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可由社會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等幾方面來加以探討。

在社會理念上,中國的整個民族文化和價值觀都可以說是建基於“和諧”之上,由先秦、兩漢以至隋唐以降,教育目標、以及整個社會所追求者就是和諧的達至,因為社會和諧就是社會得到發展的保證。

二、仁愛是儒家典型理想社會的最重要元素

對於一個社會,怎樣才是完美的社會?在中國傳統學術流派中影響最大的儒家,就是最重視和諧教育的;他們認為一個完美、良好的社會,就是和諧的社會,而要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行仁”來達至。

1、“仁”是施政的方針,也是政治的最高目標

在儒家的心目中,“仁”是政治的最高理想、施政的方針,也是達至政治效果的最佳方法。在個人方面,仁則是他的行為準則,他的人格典型,要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受人敬重的君子 ,更非要行仁不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禮記》“禮運大同篇”),可說是開宗明義,標示出一個人類理想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大家都沒有私心,都講求誠懇信實,不獨親愛其家人子弟,也親愛其他人的長上、幼小,即孟子所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見齊宣王)

孟子認為,做為一個君主(或國家),是否施行仁政,不是“挾太(泰)山以超北海”之事,只不過等同“為長者折枝”的極為輕可之事。一切視乎他是否有心,所謂“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

2、大同、非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思想

儒家一向反霸,講太平盛世、講大同、講王道,其他不同派別,儘管在人生社會上或許有不同的看法,但追求和平則一,如墨家就講“兼愛、非攻,兼利天下、一同天下”,他不僅勸各國君主要和平,而且還帶著門徒去幫助那些被攻打的國家守城。

此外,雖源自印度,但二千年來一直對中國有深遠影響的佛教,也是崇尚和平、講慈悲、不殺生,可見在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上,都是崇尚和平、主張施行仁政。

在仁政方面,孟子將之具體詮釋為“不忍人之政”,因為在人的潛在本性中,本來天生就有四端,即仁之端的惻隱之心、義之端的羞惡之心、禮之端的辭讓之心和智之端的是非之心。(《孟子》)“梁惠王上”),所謂“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同上),只要主政者將這種“不忍人之心”,推展成為“不忍人之政”,便可成為仁政,則其效用無窮、也無可抵擋。所謂“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同上)

至於在國際社會上,中國也從不講求霸道,對四鄰只要求和平共處,以文化來與其他民族融和,所以自古以來,除元朝蒙古人統治中國後全身而退至北方外,所有外族均被中華民族所同化,都能夠“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論語》)

三、        人與自然的和諧

3、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重視人類社會、人際關係的和諧,而且也重視與天地(自然)的和諧,不僅要發揮人類間的愛,還要對自然、對其他動物、以至一切物質的愛。

宋儒將之進一步闡釋,人之仁、極於讚天地之化育、故人可補自然天地之不足,而與自然之天地參(跟天地相合),即北宋橫渠先生(張載)所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使這橫的“民胞物與”與縱的慎終追遠交織配合。

4、節約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西方社會,為了發展經濟、主張“以消費刺激生產”大量消耗物資,以致一方面感到人類終有一日耗盡天然資源,另一方面則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地球環境不斷惡化,使子孫有處於萬劫不復的危機。因此,現在國際上大家都急呼要環保、要追求“可持續發展”。

其實,對於這些問題,在中國早就了解到要愛護自然,要保護環境。先儒要我們要由認識自然、了解物之性開始,“能盡物之性,則可讚天地之化育”。(《禮記》“中庸”)

只要能仁人愛物,與自然和諧,人類自然可以趨吉避凶,減輕自然災害(相傳大禹治水也是用疏導的辦法,因為火曰炎上,水曰就下)。不像西方處處講求征服自然,因而經常違反自然。

中國傳統上不尚奢華,尚節約、重生產,所謂“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禮記》“大學”)。只要大家努力勤奮地生產,減少虛耗,則物資自然不致匱乏,經濟衰退的環循也可減輕。而這種節約資源的哲學,其實也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

 

參、        和諧教育的課程編排、內容及目標

一、課程編排和內容

 中國傳統上的和諧教育的課程,從編排及內容上,可以看出其甚為重視均衡發展及人際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亦就是以和諧作為手段與目標。

1、    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備的六藝科目

在課程編排上,中國傳統的和諧教育是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備,如六種主要科目中的禮、樂、射、御、書、數,是包括了各種制度、禮儀、法統的認識(禮科),各種儀節所用的樂章,以及讓人潛移默化的樂;鍛煉體能的體育科中的射與御(策馬),以至書寫文字的認識及各種數學的運算等,既有身體的操練,社會制度的認識,也有生活上、文化上的基本技能,可見儒家的教育並不是四體不動,五穀不分的單純士大夫的經書之學。

在六藝之中,儒家特別重視樂教,因為樂教不單對五音六律的認識,對各種樂章的欣賞與詠奏,最重要的是音樂的聲韻的和諧,不僅可藉以教人認識社會以至政治上的種種儀節(朝廷及社會上每種重大活動,均有不同的樂章演奏,以增其氣氛及隆重之情),更可以讓其潛移默化來建立和諧的社會,所謂“禮以教中、樂以教和”,禮樂互相配合。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德也。”(《禮記》“中庸”),可見禮樂之教,實在是和諧教育之具體實踐。

2、六經教材,經史哲理、文學修身與生活俱全

至於在課本方面,孔子以六經作為教導學子的教材,即詩、書、易、禮、樂、春秋;詩不僅是以詩歌做為與樂配合教導之教材,而且藉之可以認識各地風土民情、諸侯以至京幾政情政風,亦可多認識鳥獸蟲魚和各種知識;書是上古的文獻,既知歷史、古代政教,亦可藉以學習其文筆,做好修辭;易則了解宇宙、自然,以至種種數理、天文之學。“易之為書也,廣大齊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繫辭下),可謂自然及社會之知識與思想都完全齊備。禮樂一體、相互配合,除一般日常生活儀節、吉、凶、軍、賓、嘉(五禮)之認識,種種國家社會體制(周禮)之外,更以之作為個人的陶冶性情,社會政情的推廣融合。至於《春秋》則以紀年史事,秉公論斷,使在位者不敢濫權、一般人知所警惕,以及養成公義不阿的精神。

總之,在科目及教材的設置上,六藝也好、六經也好,要皆讓學子可以有均衡發展,能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夠彼此和諧。

 

二、和諧教育課程的目標

在人際關係上,儒家教人以明人倫,所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各有其分,也各有其義。所謂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道、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人均能明瞭自己的角色、各守其本分,則整個社會自然能夠和諧。所謂“家和萬事興”,古人教人以和為貴,其實這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只有整個社會能夠祥和,能夠穩定,才可以向前發展,“和氣生財”,信然。

1、明人倫、知本份、重恕道

在人際關係上,最基本的是家庭倫理,孔門特別重視孝道,因此以孝聞名的曾子,在儒家中最受尊崇。而人際之間,孔子則特別重視恕道,因為對己固然要求要忠,對人能夠恕,其實是最能紓解仇恨、讓人改過自新的法門。曾子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可謂深得老師的心意。而孔子所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字,正就是“恕道”。而人與人之間能夠講求忠恕,則這個社會便自然能夠和諧。

2、教人以順天應人、與自然和諧

在政治上,儒家一向主張以民為本,所謂“民為邦本”,孟子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又謂人民有如水之載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為政者必須重視民困,紓解民困。因此,儒家的所謂“順天應人”,就是要順應自然,不可逆天而行,應人就是要迎合人的需求與天性,達到滿足人的合理要求。

所以,孔孟之道就是順天應人之道,上文我們提到儒家的環保哲學及經濟哲學,這是過去較少人提及的,其實,它的主張正可解決現時一些極端浪費、逆天而行的不顧後世子孫的人所造成的禍害。

孔子教人要節約、要努力生產之餘,其很多主張其實都與保育自然有重大作用。如孔子自己本身“不正不食、不時不食”,也勸人“射不弋宿”,釣而不網”。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導,卻一直被人所誤解。

“不正不食、不時不食”,是叫人好好處理那些食物,要合乎烹飪之道,否則就會不好吃和浪費。射不弋宿、釣而不網,是叫人不可濫用網罟,不可在群鳥夜宿時施以射殺網羅;如現代有所謂休漁期,不准用網去網羅群鳥,在某些地區不能用拖網,有些國家甚至規定釣了少於多少長度的魚也要放回水中,這就是環保的做法,亦即人與自然要和諧協調。二千多年前,孔子已有此見地,可見其實在是超前於所有的世人。

肆、        和諧教育的實施方式

一、古人於教與學關係融洽,因而效果至佳

    講到在教育方式上的“和諧教育”問題,道理最為顯淺不過。試想從事教育者與其被教育者,假如處於一種不和諧的狀態,那又怎能得到教育效果並達至教育目標呢?

孔子是最早推行平民教育的人,也是成就最大者之一。他是儒家的集大成者,而儒家的來源,其實就是教化萬民的司徒之官。“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孔子)”(班固《漢書》“藝文志”)。

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他經常帶領子弟到處講習、考察,其餘孟子之雄辯、荀子之坐而論道、娓娓道來,以至墨家的墨翟率領一眾徒兒,到處宣揚非戰非攻之道,都可見他們與弟子們的關係極為融洽,故能教學效果奇高,教育目標充分達成,哪像今日的社會與教育體系之間,家長、學生與學校、老師之間,經常處於互相批評、互不諒解的緊張狀態。

二、孔子實在是一位時尚與活力充沛的老師典範

有不少人誤解孔子為一個四體不動、五穀不分、彎腰舵背、軀體纖弱的書生,其實大謬不然。從論語中所記述,孔子實在是一位很講求服飾整潔及衣履顏色配襯的人;甚麼季節著綾緞、甚麼季節著毛裘?哪種顏色該與那哪種顏色相襯都非常講究。因此,在學生的心目中,孔子是一個表率,而在講課之餘,亦重視身體鍛煉,野外生活。論語記載其盛暑之時,與學生暢游河水之中,可見其與弟子們的關係之融洽,正是和諧教育的實施的最佳狀態。

三、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對於眾多弟子,孔子一方面實行有教無類,另一方面則實行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一種平等教育、包容教育,當然就是和諧的教育。因材施教則是因應學生個人的品賦及不同個性,施以對其具特別因應性的教育方式。

1、        有教無類是平等教育之具體實施

孔子的學生之中有上至富貴子弟,亦有家貧如洗的人。前者如經商成功、長袖善舞的子貢,後者如一簞食、一壺飲的顏回;也有個性急驟暴躁,也有忠厚孝道的人,但孔子均兼收並畜。他曾謂:“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由於他對所有學生,無論貧富賢愚均一視同仁、用心教導,不僅是平民教育,也是平等教育,因而其學生都能抱有開放平等的態度,成為治國及服務社群的人,使他的“立己立人,達己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的教導,能夠在社會上普遍傳揚,不少學生能夠成為心目中的“君子”的典範。

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有機會便成為“士”(協助諸侯治理政務的官員),未有機會在政治上發展,也可以以其人格影響社會的風氣。在《論語》中,孔子對“君子”的典範,多所論述,如“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十五)。

這不僅孔子如此,先秦時代以教導眾多學生而聞名的諸子,以至後世漢唐宋明的教育工作者也莫不如此。近世實行普及義務教育,無論賢愚不肖,只要達於適齡,則莫不由國家提供平等教育機會,以讓其能夠獲得平等發展之機會。

至於由漢代起實行的中央設立“大學”,提拔各地青年才俊子弟入學,學成之後成為中央及地方官員,使社會得以對流,人才得以提升,從而使社會更加和諧,人才得以發展,這更是古代和諧社會得以建立的典型,較諸西方不知進步多少倍。

2、因材施教是對不同資質學生的適應及在和諧關係上學習的最佳方法

孔子對不同學生施以不同方式的教導,可謂千古以來最受傳誦的典型。他的學生之多,是當代、甚至後代所僅有的,但他對他們都能夠因應其不同資質與個性,對同一問題、答案可以南轅北轍。

譬如同時問及“仁”,孔子對學生都有多種不同的講法,如“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也順道說明了仁者與知者對此可以有著不同的態度(《論語》“里仁第四”)。有時又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同上),說明了仁者的心不偏不倚,能很客觀地對人,無論是好抑或惡,都是公正合理的。

對於顏淵問仁,孔子以“克己復禮為仁”答之,並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時,對顏淵只提出“非禮勿視、非禮物聽、非禮物言、非禮勿動”即可,因為他深信顏淵可以有分辨能力,知道何者為“非禮”,何者為合禮。

對於為他駕車的樊遲,因其資質水平不高,故孔子必須要更具體地為其指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古人對教學生尚且能夠因材施教,今日社會急劇變化,學生程度參差,其背景也各不相同,假如在教材、施教方式、考評尺度都完全僵化,不予因應變化,則其效果必難獲致,使教育目標難以達到。

伍、結語

今人往往有一個誤解,認為社會不斷進步,一切事物自然與時俱進,因而過去的都是抱殘守缺,是陳舊落伍的代名詞。但實際上,一切理念與價值,無所謂新與舊,只有好與不好,如果在傳統之中有屬於好的、有價值的便應該予以保留或加以改進發揚,如果是不好的,即使是現代所有,也應急速加以揚棄或改善。

教育是建設社會最重要的因素,我國曾有過一個時期趦趄不前,正正就是那個時期的教育不彰。近年經濟社會得到急速發展,亦是因為近二十多年以來,國家重視教育、注重培養人才所致。

在歷史上,我國是最重視教育的民族,從先秦到歷代,都有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在孜孜不斷地從事教育推廣的工作。歷代的教育家,大抵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在推行平民教育、平等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而且歷代教育家們都有一共同特色,就是推行和諧教育,無論在教育目標上,教材內容以及教學方式上,都以和諧為主要手段和方向,這不僅使教育目標得以達成,亦有利於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

事實上,在一個社會內的人,無論古今中外,都必須彼此和衷共濟,互助合作,社會才能得到進步,而和諧教育就是最主要的途徑。

 附注:(資料來源)

《禮記》中庸

《孟子》梁惠王

《論語》里仁 第四

        顏淵 第十

        子路 第十三

        衛靈公第十五

《孟子》 滕文公

《周易》 繫辭下

《西銘》 北宋張載

更多